为人熟知的世界知名品牌中,将传统手艺做到艺术极致的当属法兰西、意大利,而能将现代科技产品做到艺术水平的,还得是名车如云的德国。
同样身处一战后的欧洲大陆,德国人是如何从中走出了自己特色道路?正在法国蓬皮杜现当代美术馆举行的2022年度最重头展览——《德国「新即物主义」艺术与文化展》,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
蓬皮杜现当代美术馆:德国「新即物主义」艺术文化展官方宣传片
Allemagne années 1920 | Exposition | Centre Pompidou
©️ la centre pompidou
这是法国对「新即物主义」(也被广泛翻译为新客观主义)这一艺术潮流的首次概述。这一潮流意味着对「客观性原则」的坚持,意味着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旧的问题,以务实的态度呼吁公众合作,以使传统中的浪漫主义更为符合当下更科学的生活需求,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们对于政治责任的意识。一切无疑促使了德国最为关键的现代化转型,直到纳粹兴起时戛然而止。
奥托·迪克斯《舞者安妮塔·柏柏尔肖像》(Bildnis der Tänzerin Anita Berber,1925)
© Sammlung Landesbank Baden-Württemberg im Kunstmuseum Stuttgart
海因里希·赫勒《海因里希·赫勒自画像》(Autoportrait,1931)
乔治·格罗兹《马克斯·赫尔曼-尼斯肖像》(Porträt des Schriftstellers Max Herrmann-Neiße)乔治·格罗兹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对于一战经历的回应———在一战过后的几年中,表现主义内省与浪漫的语言似乎已经失效,人们对于广泛的破坏和贫困感到愤世和幻灭,为了表达战后生活艰苦的现实,转向现实主义的回顾逐渐浮现。艺术家的表达基于近距离的观察,冷静而克制。
除了绘画和摄影,「新即物主义」展览还将建筑、设计、电影、戏剧、文学和音乐结合了起来,对多学科内容进行了完整的呈现,展览共分为八个主题部分,与奥古斯特·桑德创建的社会文化群体和类别相对应,回顾了德国的历史。以全部900件作品和文献,展示当年的「新即物主义」潮流,是如何为1920年代末的德国文化艺术的伟大全景打开了大门。
⼯业产品也能在伦格尔-帕奇的镜头下焕发异彩,在他为耶拿市的斯科特玻璃⼚拍摄的照⽚中,普通的烧杯呈现出强烈的设计感
奥古斯特·桑德桑德《无产阶级知识分子》(Geistesarbeiter des Proletariats ,1925)
现在的世界,新的数字革命正在兴起,对照之前这一跨时代的历史和进程,也许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当下的问题。
暂无评论